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资讯工业设备正文

三达膜的纳滤净水的发展

放大字体  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:2015-11-30 浏览次数:68
三达膜的纳滤净水的发展   黄浦江死猪事件期间,剧作家六六一条装配家用净水器的微博,让蓝伟光的纳滤净水器,随着民众对饮用水问题的恐慌而蹿红网络。
  
  三达民用净水设备的品牌推广中,最重要的职员也许正是蓝伟光本人。
  
  这位三达集团董事局主席、全国膜工业协会副理事长,在完成了“膜材料-膜设备-膜软件-膜应用”产业链布局,把膜工艺从制药产业带向工业废水及市政污水处理领域后,又在民用净水上花足了业余时间。
  
  他亲自打理的“蓝伟光博士”新浪微博发布了上万条信息,基本每隔三四条,就有一条夹带纳滤水机“小广告”水科普知识。
  
  蓝伟光的“科普工作者”和“推销员”计划数年前就已启动。2007年前后,他发布的进军民用净水领域的信号,见诸各类杂志以及公司2007到2009年年报。
  
  在他看来,在自来水处理工艺落后、管网污染防不胜防、高楼水箱二次污染等一系列因素的逼迫下,除了从自来水使用的终端进行把关控制,鲜有其他行之有效的。而工业生产与生活用水的膜处理原理相似,开发民用净化水市场具备技术上的可行性。
  
  参与投资沁园净水的青云创投董事总经理徐政军告诉本报记者,国内的水净化终端设备被看好不乏理由:由于国外原水质量好,简单,“但到国内,原本两种技术集成就能解决的水处理问题,要花四种及以上”,相比之下,国内公司更了解国情和区域水质,在个性化处理方面反而更具竞争力。
  
  按照蓝伟光的解释,三达净水机中使用的纳滤芯,在超滤和反渗透两种常用技术之间取路,糅合了纳米技术和活性炭的特性,截留水中外源微污染的同时,也能够保留水中天然存在的矿物质。
  
  这项技术的储备开始得更早。实际上,在饮用水净化处理中,根据原水水质及净水要求的不同,已经有多种不同性能的可供选择,但大多数商品纳滤膜在截留微污染方面性能卓越,在保留矿物质,尤其是人体所需要的钙、镁等二价离子方面却无能为力。
  
  蓝伟光的团队为突破这一技术关口,耗时八年,在德国纳米专家的帮助下,开发出复合陶瓷纳滤芯。研发完成后,蓝伟光先是在厦门推行免费模式,邀请高端客户试用2000多台纳滤水机,两年后才正式进入民用市场。
  
  显而易见,弥散全国的饮用水安全问题,正在“吹胀”净水行业的消费需求;据市场人士指出,净水器远超传统家电的毛利空间,以及通过销售滤芯等耗材持续获得的利润,使得大小企业都为这一市场趋之若鹜。最近的如海尔电器联手陶氏化学,凭借纯物理过滤的陶氏反渗透技术进军高端净水领域。
  
  但是,三达从技术到位到民用市场的放量却迟迟没有实现。
  
  究其原因,不难发现,工业与消费品领域之间有着天壤之别,商业模式不尽相同。“工业看效果,有专家来判断;老百姓看口碑,看品牌效应”,对于一个普通消费者来说,同处净水设备的货架,三达的“纳滤”品牌宣传语,与其他超滤工艺们一道,往往只是让消费者眼花缭乱的概念之一。而所有概念背后,并没有任何统一的国家标准。
  
  另一位关注该领域的投资人向记者表示,即使能够实现技术转化,也不乏工业到民用转移成功的先例,包括碧水源这类工程出身的公司,也开始扩展民用净水项目。不过,如果缺乏品牌推广的渠道和销售服务能力,这种转型将会困难重重。
  
  虽然蓝伟光在微博上为纳滤水机奔走,但即便从三达内部看来,民用设备的尝试仍需进一步发力。实际上,碍于企业的工业基因,三达在民用事业上的投入相对谨慎,甚至可谓“微乎其微”。
  
  “如果蓝博士想真正实现他的民用未来,只依靠个人品牌的推广远远不够。”一位熟悉三达的人士向记者指出。

“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,可以联系本站!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!

0条 [查看全部]  相关评论